在中國水都丹江口,進行著一場如火如荼的光伏扶貧攻堅戰。丹江口市政府因地制宜,把光伏扶貧作為“造血式”扶貧的重要手段,精細布局、層層推進。 日新公司在政府的科學決策下,積極實施,涌現出一幕幕排除萬難、令人謳歌的建設故事。一共36座村級電站,每座平均60kw,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6-7萬元,每年可為幾千戶村民帶來200多萬的“陽光”財富。
一、政企同心,做光伏扶貧民心工程
丹江口市是國家秦巴山片區29個扶貧開發重點縣(市)之一,現有貧困人口8.66萬人,貧困發生率為33%。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漢江以南高寒山區、漢江以北石漠化山區和丹江口水庫淹沒區等3個貧困帶。但作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,其光照資源非常豐富,每瓦年均發1.1度電。
為加快脫貧進程,促進地方新能源產業發展。丹江口市充分發揮光照資源優勢,開展光伏扶貧工作。根據地理環境、光照條件、電網狀況及貧困戶“三無”情況,確定在幾十個村先行建設60KW村級光伏電站,以解決村集體收入問題。
在項目實施上,市領導對日新公司進行實地考察,對公司的實施能力十分肯定。得到指示后,日新即刻組建一支精銳的建設戰隊,深入到習家店鎮、蒿坪鎮、牛河林區、大溝林業區等36個貧困村,利用荒山荒坡、廢棄土地,在懸崖邊、山腳下、水塘邊等地建成一座座的村級電站,給當地百姓帶來盼頭和希望。
其中,每座電站持續收益可達25年,能為每村帶來150多萬的電費收益。
二、甘苦與共,戰峭壁艱險樹日新楷模
大山深處、懸崖邊上,迷路求路,這是日新建設者每天的日常。無數個與艱險相隨、星空作伴的日日夜夜,他們丈量了36個國家級貧困村的土地,把幾十座光伏電站建到當地百姓需要的地方。
項目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選址,為了避開本就稀缺的田地,盡可能利用荒山溜坡,只有風雨無阻的在山上尋覓,一道又一道、環環相繞的盤山公路成了日新人的必經之地。